全国服务热线 18907207416

不止山楂树---远安丰物

发布:2010-11-04 09:00,更新:2010-01-01 00:00

     远安,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的故里。

 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远安,是一片美丽的热土。森林覆盖率高达74%,是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。这里有老而神秘的大堰原始森林,有酷似地下宫殿的龙潭河大溶洞,有与武当齐名的道教圣地鸣凤山,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灵龙峡漂流,有风光如画的鹿溪河风景区,这里还曾是战马奔腾的三国古战场……中央政治局委员、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对远安的生态环境曾如此评价:“走进远安,山青水秀,林木繁茂,民宅秀丽,给人一个到了陶渊明‘世外桃源’的感觉。”  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远安,是一块富饶的宝地。水能蕴藏量10万千瓦,磷矿储量1.5亿吨,煤炭储量4500万吨,紫砂陶储量5亿吨,铜铅锌也广为分布。鹿苑茶、鸣凤米、花菇和鸣凤冲菜四大名优特产饮誉海内外。工业上的磷化工业、新型建材业、机械加工业、农产品加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农业上的优质米、食用菌、桑蚕、草食畜四大主导产业比翼齐飞。

  远安,是投资兴业的宝地。交通便捷,远当一级公路、宜保公路、南远公路三条省线贯穿全境。连年开展的“优化环境”民主评议活动,使远安县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宽松,吸引了一大批客商落户远安投资兴业。工业立县、项目强县、绿色富县、科教兴县“四县战略”的实施,开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局面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,城区被评为省级园林城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,连续三年荣获湖北省经济效益十佳县市。

“江汉沮漳,楚之望也。”远安处沮水之中,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。由东向西,分别与荆门、当阳毗连,与宜昌为邻,与保康、南漳接壤。这里,山谷险隘,沮漳流通,在万山之中,为四固之地。全县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,辖鸣凤、洋坪、荷花、旧县、花林寺、茅坪场、河口六镇一乡。到 2004年末,全县总人口为19.53万人。

  春秋战国时远安属楚国封地。西汉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置县,以其临沮水而得名临沮县,属南郡,直至东汉。三国时隶属襄阳郡。东晋隆安末(公元401年),因县城迁建于旧县亭子山上而不再受沮河水患之扰,故改临沮县为高安县,仍隶襄阳郡。南朝宋初(公元420年)为汶阳郡治,齐梁因之。北周武成元年(公元559年),取“永远平安”之意,又改高安为远安,隶属峡州。隋代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隶荆州夷陵郡。唐初(公元758年)复夷陵为峡州,属山南东道,远安仍隶属峡州。后唐初年,远安曾并入南平国(即荆南)。宋代仍以远安属峡州夷陵郡,隶荆湖北路。元升峡州为路,仍领远安,隶河南行省。明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改峡州为夷陵州,领远安。清初因之。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,改属荆州府。乾隆五十六年(公元1791年),升荆门为直隶州,改远农瞩荆门直隶州。民国期间远安始属襄阳道,继属荆宜道。民国二十一年(公元1932年)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。

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在中国*领导下,远安县是湘鄂西苏区荆(门)当(阳)远(安)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1948年8月6日远安解放后,在南漳金襄坪成立爱国民主南远县政府,属江汉军区当阳专署领导。1949年5月下旬,远安南漳分治,远安改属宜昌专员公署。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(撤宜昌专署),仍辖远安。1961年6月恢复宜昌专署,原辖区不变。1993年初,宜昌地市合并,撤销宜昌专署,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,远安属宜昌市人民政府至今。

远安虽然是湖北的一个山区小县,但自然条件却比较优越,次高山、丘陵、河谷冲积平畈兼而有之。西北部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38.6%,东部丘陵占总面积的38%,中部河谷冲积平畈占总面积的23.4%。境内Zui高点太平顶也不过海拔1325.1米,境内Zui低点雷打岩只有海拔76米。远安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,气候温和、雨量充沛。四季分明。自然资源丰富,有占全县71.49%的面积为山林,森林覆盖率达65.41%,人均占有林地9亩,是湖北有名的“林海”,是全国红发薄皮马尾松的采种基地,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,也是“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。”远安的“垭丝”中外驰名,鹿苑茶闻名遐迩,香菇产量成为在南五省第一县。境内已发现矿点40多处,而以磷矿的藏量大、品位高而成为化工部定点生产基地之一。水资源也比较丰富,除过境客水沮河、漳河、西河外,还有43条溪流遍布全县,既有利于农田灌溉,又有利于小水电的发展,早在1989年,远安就成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初级阶段达标县。

 

  远安历史悠久,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,留下许多古文化遗迹,远至新石器时代以及周、汉、三国时期的古化石。各种古迹、古墓、兵器、陶器、瓷器、铜器、货币以及南襄古城垣、古陶井等,近至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使用过的兵器、书写的标语、遗物、遗址等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,造就了远安的淳朴民风和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,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。

   明、清时期,远安曾是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地区之一。大革命时期,远安创立了原宜昌地区第一个*支部;建立了原宜昌地区Zui早的农民自卫团;发动了威震鄂西的瓦仓起义,建立了原宜昌地区第一个工农政权——瓦仓苏维埃政府;组建了原宜昌地区第一支人民武装——鄂西挺进大队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先后有陈海涛、吴永德等355位先烈为革命牺牲。抗日战争中,为了挽救民族危亡,有1460余名远安籍抗日将士、民夫和平民百姓在战火中殉难。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,远安人民的儿女有65人光荣献身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,又有周建荣、杨先华等英雄模范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。

 

  远安在科教兴县中,凭借县内部属企业的科技优势,努力创建并成为“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”。依靠科技进步,发展磷化、林特、丝绸纺织、汽配、陶瓷建材、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,使远安经济得以全面发展。

  古老的远安,正以崭新的面貌,乘着改革的航船,驶向胜利的彼岸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置临沮县时,其故城据清同治五年《远安县志》记载,在今城“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外,堰头河宅后三里许,今土名铁金熔、黄家台。”经查,“堰头河”系指今棚镇闸门口这一引水河渠。“宅”系指抗日战争后期被毁之覃宅大院。“宅后三里许”又早以没名的“铁金熔、黄家”,是今县砖瓦厂及厂西黄家山一带。当年曾有“土人耕田,每掘得城砖三五块及二三块不等。” 70年代初,县砖瓦厂建厂期间,也曾挖出过城砖,这与历史记载并非巧合。此其一也。临沮仓廒故址在徐家棚上一里许之仓前、仓后间。旧县志中有诗日:“城迁谁问高低碟,廒废犹呼前后仓”,“仓前”、“仓后”之名至今犹存。作为旧时县衙重要组成部分的官仓,决不会建在离县衙很远的地方。此其二。其三,旧县志中明确记载:“汉临沮演武场在徐家棚市上半里许”。演武场同仓廒一样,是旧时衙门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不可能离官府治所很远。由于该城依山傍水,置于沮水故河道之上,“地系沙砾,建置非宜”,故常有水患之忧。尽管如此,但作为有史可查的远安历史上第一个县治所在地,在这里的时间竟长达540多年。

 

 

  东晋隆安末(公元401年)迁治于沮河西岸今旧县亭子山上,同时改临沮县为高安县。北周武成元年(公元559年)又易名远安。“百尺亭台耸,巍巍镇一方”。城池虽小,却仍为一县之首府而号令远安四乡达920年之久。

  元英宗至治年间(约在公元1322年前后),当时地方行政长官(达鲁花赤)沙班迁治亭子山下,不久即为兵毁。明洪武初(公元1368年),邑侯大有曾修复。天顺七年(公元1463年),邑侯何盘又重修。1465年,亭子山下之远安县城,遭刘千斤(刘通)、石和尚(石龙)所率荆襄农民起义军的攻击而陷落。义军虽被尚书白圭率重兵残酷*,但慑于农民军的声威,在亭子山下为城146年后,不得已于成化四年(公元1468年),县城再次沿沮河南迁至东庄坪。

  原东庄坪城址即“今之北关”,土城路乃“旧土城其遗址也”。当时治所的中心点在今北门外县机械厂所在地胡家山这一带。当时以《远安旧城》为题的诗中这样写到:“群山绕廓远,一径小烟霞。高阜通民舍,平坡置衙……”。这一治所虽然较为理想,但朝廷上下对于农民起义心有余悸,遂拨荆州卫千户所加强远安的防御。时隔166年后的崇祯七年,仍陷落于农民起义军之手。

 

  崇祯九年(公元1636年),邑侯王立德申请迁治凤山未果。十三年(公元1604年),邑侯周乃浃仍理前请,遂移治鸣凤山麓,本想“凭高为险”,但“城堞未备”,便于1643年被闯王李自成部下攻陷。

  清顺治四年(1647年),邑侯周会隆履任远邑,“露处山麓”,“申请修城”即被批准。所筑城池“雉堞环列,因河为池。门四:东景和,西宣说,南刿羽,北遵义”。甲午(1654年),溪水暴涨,“东北城尽崩”。邑侯卢运昌修复。戊戍(1658年)又涨大水,城池亦被冲毁。接任之邑候安可愿继续重修,并“建安远楼于城之东门,建朝阙楼于城之北厢,遂成金汤”。有诗赞日:“有石磷磷,有水溅溅。周垣环绕,包罗万千。澄潭冰彻,绣齿毗连。松声鸾啸,蚊日镜悬。月白清风,别是一天”。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,在短短的26年中,历经5任县令,他们一上任就是筑城,但不是天灾,便是“人祸”,故凤山城“屡建屡圯”,况且“新城险狭,营造苟简。可变不可常,可暂不可久”,实在不是治所的理想之地。终在康熙五年(1666年),由邑候宋绎复迁治东庄坪,修复旧城南守御所作为城址,为治103年。

 

 

  乾隆三十年降旨,楚北所在城垣颓坏者动帑(国家金库)兴修。三十四年(1769年)二月,邑令宋楷耗银17000有余,大兴土木,动工修城,工程远大于历代。城由北向南“延四里许,均砌以砖石,高一丈八尺,周八百余丈”,“辟四门,各建楼其上”,“壕阔二丈,深丈余”。由于城高而坚,清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、道光六年(1826年)曾遭洪水淹没西城砖至20块而完好无损;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和三十七年(1948年)两次洪水,也不过只冲毁西北城角河堤十余丈。故200多年来,此城作为历代各个时期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,延续至今。但在1940年,侵华日军先后4次派飞机对远安县城狂轰滥炸,致使城内建筑几乎荡然无存。城墙除沿沮河岸包括西门在内的一段外,其余都成断垣残壁。旧县政府也因此于1941年辗转迁至洋坪芦溪寺,抗战胜利后方南下回城。

 

  1948年8月6日县城解放,其时城内仅有百十户人家,人口不足千人,市场萧条冷落。有小学、初中、简师各一所。1949年6月底,远安县人民政府从洋坪迁至原县城。在中共远安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,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,远安县城已由纯消费型转为生产、消费型的城镇。由于沮河一桥二桥的修建,使分布在沮河两岸的几平方公里的城区连为一体,老城区仅仅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城内马路纵横交错,高楼鳞次栉比;城郊工厂林立,街道万商云集,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远安,真诚期盼着大家!!!



联系方式

  • 地址:中国 湖北 宜昌市 远安县
  • 邮编:444200
  • 电话:86 0717 3895353
  • 联系人:陈友权
  • 手机:18907207416
  • 传真:86
产品分类